组件全面积效率和组件效率的区别
组件全面积效率和组件效率在概念和计算方式上存在以下区别:
一、概念区别
组件全面积效率:是指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下,最大输出功率与组件全面积(包括电池片间隙、边框等所有面积)接收的光功率的比值。它更贴近组件在实际安装场景中的真实效率表现,能更全面地反映组件的整体性能。
组件效率:通常是指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下,最大输出功率与组件有效面积(即电池片的实际面积)接收的光功率的比值。它主要反映了组件中电池片本身的转换效率。
二、计算方式区别
组件全面积效率:计算公式为:全面积效率 =(组件最大输出功率/组件全面积/1000W/㎡)×100%。例如,某组件全面积为2.8㎡,最大输出功率为450W,则其全面积效率为16.1%。
组件效率:计算公式为:组件效率 =(组件最大输出功率/组件有效面积/1000W/㎡)×100%。例如,某组件有效面积为2.4㎡,最大输出功率为420W,则其组件效率为17.5%。
三、二者关系及差异原因
关系:组件全面积效率通常低于组件效率。因为组件全面积效率考虑了组件的全部面积,包括电池片间隙、边框等非发电区域,而组件效率仅考虑电池片的有效面积。
差异原因:
电池片间隙和边框:组件中电池片之间存在间隙,且组件四周有边框,这些非发电区域会降低组件的全面积效率。
光学损失:组件的封装材料(如玻璃、EVA等)会吸收部分光线,导致到达电池片的光强降低,从而降低全面积效率。
电学损失:组件内部的互联条、汇流条等会产生电阻损耗,也会降低全面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