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及时、专业的方案,满足不断发展的流体自动化市场对创新、可靠和速度的要求

IBC、PERC、TOPCon、HJT组件在低温下发电性能对比

在低温环境下,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性能受温度系数、材料特性及结构设计的影响。以下是 IBC、PERC、TOPCon、HJT 四种组件在低温下的性能对比及关键原因:

1. HJT(异质结)组件

  • 低温性能优势

    • 最低温度系数(约 -0.25%/°C),低温下效率衰减最小。

    • 双面发电特性:低温环境中地面反射(如雪地)可能增强,提升背面发电增益。

    • 高填充因子(FF):低温下载流子迁移率提升,串联电阻降低,FF损失减少。

  • 结论:低温下发电性能最优,效率提升幅度最大。

2. TOPCon(隧穿氧化钝化接触)组件

  • 低温性能特点

    • 温度系数较低(约 -0.32%/°C),效率衰减小于PERC和IBC。

    • 优异的钝化效果:低温下界面复合率降低,开路电压(Voc)提升显著。

    • 双面率潜力:部分TOPCon设计支持双面发电,可额外利用环境反射光。

  • 结论:低温性能仅次于HJT,效率提升幅度较大。

image.png

3. IBC(交叉指式背接触)组件

  • 低温表现

    • 温度系数适中(约 -0.30%/°C),效率衰减介于TOPCon和PERC之间。

    • 无正面栅线遮挡:低温下光吸收更均匀,短路电流(Isc)损失较少。

    • 背面接触优势:温度分布均匀,减少局部过热导致的效率下降。

  • 结论:低温性能优于PERC,但略逊于TOPCon和HJT。

4. PERC(钝化发射极与背面接触)组件

  • 低温局限性

    • 较高温度系数(约 -0.40%/°C),低温下效率提升幅度最小。

    • 单面发电设计:无法利用背面反射光,低温环境增益受限。

    • 复合损失较高:低温下钝化效果可能减弱,影响开路电压。

  • 结论:低温性能相对较弱,效率提升幅度最小。

综合排序(低温发电性能从高到低)

HJT > TOPCon > IBC > PERC

关键影响因素

  1. 温度系数:温度系数越低,低温下效率衰减越少(HJT最优)。

  2. 双面发电能力:HJT和TOPCon的双面设计可额外利用环境反射光。

  3. 钝化效果:TOPCon和HJT的钝化结构减少复合损失,提升Voc。

  4. 填充因子(FF):低温下载流子迁移率提升,HJT和TOPCon的FF损失更小。

应用场景建议

  • 高纬度/寒冷地区:优先选用HJT或TOPCon组件,以最大化低温发电效率。

  • 复杂地形(如雪地):HJT的双面发电特性可进一步提升增益。

  • 成本敏感场景:PERC或IBC组件在低温下虽效率提升有限,但初始投资较低。

通过材料优化(如低温钝化层)和结构设计(如双面电池),未来可进一步提升所有组件的低温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