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带隙范围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带隙范围通常在1.1至2.3电子伏特(eV)之间,具有高度的可调性。
带隙范围及特点:
较窄带隙(小于1.3eV):这类钙钛矿材料能够吸收更长波长的光,包括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从而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由于光吸收范围广,适合用于低光条件下的太阳能应用,如室内光伏和电子设备充电等。
较宽带隙(1.6eV以上):宽带隙钙钛矿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减少,降低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有助于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这类材料在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中表现出色,能够吸收高能光子产生更高的电压,与底层电池吸收不同波段的光谱,共同提高整体效率。
带隙调节的重要性:
提高理论转化效率:钙钛矿材料带隙可调节,理论转化效率高。通过调整材料的带隙,可以使其更接近单结太阳能电池的理想值(约33%),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适应不同应用场景:通过改变钙钛矿材料中A、B、X位离子的配比,可以调节带隙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和应用需求。例如,窄带隙材料适合低光环境,而宽带隙材料在串联太阳能电池中具有优势。
实际应用案例:
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表明,使用特定溶剂系统制备的宽带隙(1.68 eV至1.78 eV)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功率转换效率可达21.5%以上。大面积(20.25 cm²)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模块的效率也达到了23.8%。
纯碘化物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过优化结晶过程,纯碘化物宽带隙(1.68 eV)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21.55%的高效率和86.03%的极高填充因子,并表现出优异的光稳定性。
总结: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带隙范围广泛,从1.1 eV到2.3 eV不等,且可以通过调整材料配方进行精确调控。这种可调性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不同光照条件和应用场景下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能,展现了其作为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巨大潜力。